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2016-04-04来源:

(中国美协艺委会 贺绚 供稿)

 贺友直先生作为一代连环画巨匠,他的离世引爆网络,引燃媒体,引发几代人的情感怀旧、文化追思,这种现象极为罕见。我们不能不思索这一切的原因。最重要的当是贺友直先生终生为大众创作,为时代创作。他的“下生活”与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使小画种“小人书”升华为“传世经典”,为中外读者所喜爱,更成为所有艺术家学习的典范。

综观贺友直先生的作品,他的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怀,无论是伴随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早期代表作《山乡巨变》、《小二黑结婚》、《李双双》等,还是后期创作的老上海系列,故事的主角始终是普通百姓,生动表现他们的人生悲欢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绘民俗风情在时代巨轮下的不断演变与不变的文化内核。他把“老上海”的故事留存在城市的记忆中,又描绘出新时代的市井生活,歌颂真善美,形成鸿篇巨制,与时代同行。

贺友直先生终生在艺术上追高求纯,德艺双馨,沉潜为艺,在生活上极尽简朴。执着坚守在连环画创作领域,不为市场所左右,不为浮华所动。他的连环画创作已达致最高水平,仍以敬畏之心、负责态度、专业操守去完成艺术创作,从不浅尝辄止,一丝不苟。

我们为有这样的艺术大师而欣慰、而赞叹、而弘扬,也应坚定走好当下与未来的艺术创作之路,奉献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2016年323日下午两点,贺友直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将化悲痛为力量,保护传承发展连环画艺术,以此告慰贺友直先生。


施大畏(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协主席)

贺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作画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山乡巨变》的创作,他三下湖南,三易其稿,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才使得《山乡巨变》在艺术上达到了连环画史上的顶峰。在贺先生办公室,我曾常常看到原本已经非常完美的稿子,却被他一次次推倒重来。我问他何以如此与自己过不去,他认真地对我说:“画连环画是一份苦差事,每一幅都不能马虎。出版了,你想改都改不了,这是多大的遗憾。我是‘笨鸟’,笨鸟必须先飞。”如此平实的话语,从此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创作的座右铭。他是一位“苦行僧”,每天最早到办公室的是他,而人美社大楼晚上还亮着灯的那间屋子,也一定是贺老师的,他还在辛勤工作。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艺术家要经受种种负面影响的考验,心无旁骛,精神家园才能得以充实和健康。我想,贺老师强调的“平民画家”和“小人书”,无时不在提醒艺术工作者心中有爱的初心不忘。他期盼艺术家在名利场的竞争中不要失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艺术界的市场化、泛娱乐化,文化判断的迷茫缺失——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象,更不愿意在他学生身上出现。他对艺术追求的虔诚,影响我们后辈的艺术理念;他留下的那些高蹈艺品,都是值得中国艺术界回味珍视的瑰宝。而他毕生所坚守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信念,将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

 

沈尧伊( 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

贺老一生活得精采!喝喝黃酒、谈文说图,画上海风俗、画时代民情,灵敏乐观、幽默执着。他活用中国传统描绘现实,不仅在连环画、而且在线描和中国画领域均有里程碑式创举!贺老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愿贺老安息!

贺老是一个引路人,我们不能停止继承探索的脚步。连环画的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内容形式上要让人民大众喜欢。连环画发展应是主流文化价值观和大众文化需求的结合。

生活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很感人。奋斗在各个战线、默默奉献几十年的人有很多,他们的形象是鲜活的。他们无声无息做好本职工作,如果没有相关报道,人们是不会知道他们的。就像这样的事迹,作为年轻人不应该好好的了解么?这些故事认真的整理并通过连环画这个艺术样式是可以很好传播的。

我们通过《架上连环画》来向年轻人展示了连环画不同的面貌,让更多人知道连环画可以有的表现样式。架上连环画参展的作品基本都是一些短篇作品,更偏于组画,采用文图结合的方式呈现,是符合连环画定义的。

我和李晨经过很多次讨论都认为文图结合是一个宽阔的语境,其发展空间很大,连环画创作要在文图结合这个核心上多下功夫,不要绝对化。连环画是一个大的概念,现在很多人还纠结于连环画、漫画、图画小说和绘本之间微小的差别,拘泥于某个名字的意义,这也是不对的。还有很多人觉得连环画就是“小人书”,这种观念比较狭隘。连环画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形态,连环画这个大门类下的各种样式都要积极发展。

文化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神。为什要坚持主流文化,因为要树立正确的精神世界观,现在的年轻人面对各种利益和诱惑很容易迷失,这个社会还是需要奋斗的精神。

过去曾有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倾向,这是很可怕的。有种声音说主流文化作品没有趣味,不吸引眼球,不娱乐大众,所以没有市场,这种观点我不认同。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的投入,把作品做深入、做感人,一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作品老百姓自然就会喜欢看。贺友直先生的传世作品就是这样的作品。

今后,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自律,选择好的题材、从艺术本质出发、用艺术的语言、坚持艺术规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坚持创作,就一定会出好作品。主流文化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这个发展方向是没有问题的。虽然眼下还有些具体的困难,连环画还没有摆脱困境,但是我们一点点克服。急不得,要一步一步来。但是从长远来说,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连环画是可以振兴的。至少它能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里获得一席之地。

 

李晨 (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贺氏白描风格的最初形成离不开天分和才气,但它的历久弥新却是依靠60余年守着艺术本分,一笔一划精心推敲出来的。这就是可贵的工匠精神。贺先生曾说:“我把定型叫结壳,自己结的壳,要自己破,更难。唯有破壳才是求得了新生。”如此才有了‘技进乎道’,才有了今天独特的贺氏风格。

贺先生是连环画界的泰斗,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连环画人。我曾特地到湖南宁乡,循着《山乡巨变》的画面,希望能与先生神交。我后来的作品《万元户主和猫》、《清溪石》,都与先生的影响密不可分,也奠定了我的创作基础。贺先生晚年的时候经常说“连环画没了,我为人民服务的阵地没了”,我想跟先生说,连环画不会消亡,因为加入到连环画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因为连环画的面貌越来越丰富了,因为连环画已经走进美术馆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

先生虽驾鹤西去,但为我们留下了值得传承的经典,我们也将用连环画的繁荣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愿先生安息!

 

叶雄 ( 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

贺友直先生的艺术人生为连环画人树立了榜样:从普通的小人书创作者蜕变为大艺术家。那些年,他的一系列里程碑作品指引着我们一步步去创建连环画殿堂,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痛心。

近年在他的倡导下,上海美协启动了《海上记忆——上海经典故事100本连环画》系列工程,他时刻关心这项工程的进度,并谆谆嘱咐,要让上海大专院校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贺老离去给连环画事业留下极大的遗憾。我们一定会继承老一辈艺术家兢兢业业的精神,把连环画事业发展下去,不辜负老艺术家的心愿,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陈玉先 (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

3月16日晚,惊闻我国一代连环画巨匠贺友直先生离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贺老以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组成的故事为我们编织了一个逝去的年代,那些老上海的风貌伴着贺老轻松的线条跃然纸上。贺老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成就了蔚为大观。 这也是贺友直的连环画能够成为艺术经典的原因。 

贺老的离世是美术界的损失,更是连环画界的巨大损失。

 

桑麟康(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 

从贺友直老师家中回来,心绪不能平静。我19岁就和贺老师认识,我是他的小老乡,他对我的创作很关心。他经常对我们说:“连环画面小,乾坤很大,从事连环画是一辈子的事,连环画赚不了什么钱,却非常艰苦,劳心劳肺。关键是坚持。” 

连环画创作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连环画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为了画一部连环画,贺先生常常一盏孤灯,彻夜不眠,沉浸在画面中,体验着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

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被借到出版社搞创作,最荣幸的是被安排在贺友直的创作办公室中,跟他学习。

  对于后辈的连环画家,贺友直给与了悉心的教导和帮助。我以前画画都是用蛮劲,画得很卖力,但看到贺老的示范,才感觉蛮干有问题,要学会用思考来绘画。这使我的绘画上了一个台阶。

贺友直在中央美院给研究生上连环画创作课,他说:“连环画是创作,不是教出来的,教的只是基本技法,连环画创作如果脱离了生活,没有感同身受的实践,作品是不具备长久生命力的。 画连环画就是画作者的生活。你的生活阅历有多深,你呈现的作品立意就有多高。”贺老师常说,画画,就是图一个精神上的快乐。

  老先生画了一辈子画,还是住在老房子里面乐此不疲。

  他走了,学生和朋友们去他家中悼念,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贺友直曾用水墨画技法画过连环画《白光》,在全国美展上获奖。好友劝他画大画。他说:”现在画‘大画’的人太多了,多一个不会多,少一个不会少,但是少一个重视连环画创作的画家,真的就少了一位。

  他的画是最接地气的。 贺老用几个字对连环画创作进行总结,非常精辟:

1纸上谈兵(做戏)

2无中生有(白纸就是戏台)

3门缝瞧人(画的要含蓄)

4不能游手好闲(背景人物的巧安排)。中国的连环画现在有些好现象出现,但断层还有。贺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连环画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胡博综(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

去年秋凤凰网做节目,高云和我同去拜会贺老,他竟健谈两小时不停歇,精神好极了。正月十五曾去电给贺老拜年依然健谈。阳春三月,他却到“天堂”见老友一起喝黄酒去了。怀念您,贺老!

 

侯国良(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

恩师走了,但在我心里,他是永恒。

 一九七三年在北大荒幸识贺友直老师,直至他离去,说是忘年交,其实已是父子情,情感大于絵画了。他是影响我一生,决定我方向的导师。他做人的态度,做艺的执着,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选择与放下的智慧,是我的灯塔。每每心生自卑、浮躁、攀比⋯⋯,走进画室看到先生照片,电话里听到先生声音,我惭颜!

今天,我突然感到没着没落了。           

恩师,您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的奇迹;您留给人们的一个个鲜活人物;您记录下的老生活,连同您风趣、幽默的谈吐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我会永远怀念您!          

 

董克诚(著名画家、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在当今虚室生尘的艺坛上,贺先生是个精神追高、艺术求纯,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师!我对大师的衡量标准着眼于"经纬"两个方面。"经"上看:大师必须有大爱,海派画家自吴昌硕后真正有大爱者当首推丰子恺和贺友直先生;再从"纬"上量:能够被美术史留下的画家必符合以下两条件之一:一是有独特审美思想;二是其作品深刻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贺先生的《山乡巨变》《朝阳沟》《李双双》等已成为共和国初创年代美术经典里的经典。更重要的意义是,贺先生通过一生的不懈努力把这个叫“小人书”的绘画形式提升到连环画的艺术境界!

先生的画册是我书架上的至爱。那些意简神清的作品传递出怀真抱素、净不染尘的境界,令人心生欢喜。书至此,向先生西去背影深鞠一躬:"一路走好,我心中真正的大师!"

 

 赵刚 (连趣网CEO

我们深深喜爱的连环画大师贺友直老师去世了。噩耗传来,连趣网论坛以及各微信群一片哀悼之声。我虽然没有和贺老打过交道,但贺老的连环画作品早在儿时就根植于心中,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张儿时临摹贺老的涂鸦之作。可以说贺老的作品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悲痛之余翻出今年1月去上海时朋友送我的一本贺老的签名本。这是94岁的贺老在去年10月的签名,朋友说现在贺老基本不给别人签名了。离开时我和朋友约好准备开春再来上海,准备给贺老做个口述历史,这是我跟崔永元老师早已经商量好的,我们想只要贺老身体允许,采访十天半个月也没问题。万没想到贺老却匆匆离我们而去。正像张奇明所感慨的:他这样的走法,就像他的性格,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睹物思人,无限悲痛。斯人已去,经典永存!

 

何玉麟 (《连环画报》主编)

贺友直先生一生挚爱连环画,满怀激情!他的辞世是中国连环画界的巨大损失!

贺友直先生从事连环画创作五十多年,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亦是《连环画报》的老作者,一生与《连环画报》结下不解情缘。2013年,92岁高龄的贺友直先生主动请缨,创作短篇连环画《所谓免费》,这是贺友直先生最后一部连环画作品,按他的话讲“可算是谢幕之作”。故事针砭时弊,诙谐有趣,亦如他率真之性格。

回顾作品,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贺友直简介:

1922年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1980年被借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度、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央美术家学院教授(学位研究生导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连环画创作60多年,曾创作了《山乡巨变》、《白光》、《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十五贯》、《朝阳沟》等近百部经典连环画、小说插图、少儿读物美术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法国、德国、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2009年,贺友直荣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成为建国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六位艺术家之一。2014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贺友直先生作品: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朝阳沟之一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朝阳沟之二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李双双之一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李双双之二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三百六十行(代表作)之一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三百六十行(代表作)之二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三百六十行(代表作)之五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三百六十行(代表作)之六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山乡巨变4(代表作)

斯人已去 经典永存 ——全国连环画界深切缅怀贺

山乡巨变6(代表作)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文联、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