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

浑厚以综合、内美形华滋——“纪念黄宾虹诞辰



2016-04-04来源:


                          欧阳瑜倩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领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在金石、画论方面也有精深的造诣。有鉴于此,在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精心筹备的“高山仰止——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作品展”于2015年3月25日在西湖美术馆开幕。同期,“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报告厅举行。
    研讨会由高世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设“黄宾虹的笔墨天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黄宾虹”、“国际视野中的黄宾虹”以及“黄宾虹的观念与情趣”四个议题,邀请了童中焘(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振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尤莉(Juliane Noth)(柏林自由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副教授)、吴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四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针对议题发表主题演讲,并邀请了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黄宗贤(四川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杨振国(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鲁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许洪流(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等30余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作为与会嘉宾,与发言学者展开跨领域、多层面的讨论互动。
    3月25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与会学者致谢并对黄宾虹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做出了肯定。他认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和光大,与黄老一辈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黄老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图式。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研讨会第一场的主题为“黄宾虹的笔墨天地”,由童中焘发言,朱青生、任道斌评议。童中焘的发言《浑厚以综合、内美形华滋——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黄宾虹的笔墨天地》,主要是从赏读的角度谈黄宾虹的山水画。他认为,黄宾虹以其所蕴的“内美”,外而形为华滋,因综合而浑厚,变化无端,其作品,“大”而“神”。黄宾虹以“学人之画”或“士夫画”自任,因品学、工夫、历史责任感与担当,有士夫、文人的情怀,画家的功夫,而超越之;是“非止艺行”、“技进乎道”,真善美一体的中国画之“道”的典型。
    童先生引经据典,将他对黄宾虹作品的解读做了具体的解说并高度的肯定其艺术地位。从笔墨的方面讲,黄宾虹从文化史的高度,遥接张彦远,强调“明用笔本原”,“筑基于笔”:如提出“道咸金石学盛,画亦复明”的观点,实践上如“以点画代染”等的创法,正是基于对《历代名画记》中“不见笔踪,不谓之画,如山水家之泼墨,亦不谓之画”的言论的认识。从作画目的来说,黄宾虹作画的基本目的是“乐之”,是提高人生境界——“缘古人以画为遊艺,不求名利,乃修养之道。” 从绘画技法方面来谈,黄宾虹之学古人,遗貌而取神,着眼在“理”,所以多用“勾古”的方法,不太在意于皴法(皴法是形成山水画面目的重要因素),兼收南北。以是不落某家某法的窠臼,而与自然之真,性情之真,相融而成自己独特的种种风貌。
    参与评议的任道斌从自己看画的感受出发,对黄宾虹作品的“似与不似”做了一番讨论,认为黄宾虹的画贵在“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朱青生则认为文章从哲学的角度来对黄宾虹的作品、对中国艺术的本质进行讨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与一般的山水艺术家和思想家、评论家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他特别强调儒家对于山水画的贡献,特别是孟子的贡献,并指出哲学思想和艺术关系应该如何被解说这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黄宾虹”是研讨会第二场的主题,演讲人是陈振濂,由杨振宇和黄宗贤评议。陈振濂的演讲以《观念与笔墨技巧的形成——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黄宾虹》为题。演讲开端便尖锐指出目前对于黄宾虹的研究是不平衡的——研究多重复讨论黄宾虹的大师地位却少涉及其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由此,文章从黄宾虹的各种经历、不同身份入手,尝试对其绘画成就、地位及其图像创立的历史意义做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解释。
    陈振濂首先确立了黄宾虹传统文人的身份,随即提出其有别于传统画家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之内涵:一,热衷于革命党活动,是活跃于政坛的“革命家”;二,积极参与办刊、办报、著述、教组织展览等现代化活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与推广者;三,不拒绝书画、古玩等进入市场,并帮外国人鉴定、买卖古董,是古董交易的中间人。在分析了黄宾虹从传统文人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的三个特点之后,得出其绘画自成一格的几个原因:首先,早期的“革命家”经历导致其对循规蹈矩的学画方式(如四王式的勾皴点染)持“革命的”、破坏的态度,而认为绘画是写心之学,可以“师心自用以我为尊”。其次,其少年时代的金石和篆刻的滋养、古印章收藏研究所锤炼出的线条、用笔使其本不能在画坛立足的“以乱取胜”的画法有了一席之地。再次,参与新文化运动使其获得了若囿于书斋就无法获取的大量文化、艺术信息,也培养了他的艺术理论家思维。复次,黄宾虹对南北方不同风景的体验、对中西画法融合的兴趣都远远胜于其他画家。
    评议者黄宗贤对陈振濂提出观点表示赞同,认为“黄宾虹以传统文脉为基础又不断超越传统”,并针对讲演提到的“士夫画”概念进行深发,表示黄宾虹晚年提出的的“民学国画”与“士夫画”的观念表面上看有距离,其实两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民学国画”,既不同于以往的“君学国画”,也有别于与当时的“美术的大众化”,强调的是艺术作为完善个人素质的功能和艺术作为个体心性表达的自由,这不仅是将文人的自主权从君权中解放出来,更要求文人自觉抵御沦为庸俗的民众文化。
    杨振宇自问自答式的发言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即作为画家的黄宾虹与作为社会活动者的黄宾虹,我们该如何把握?然后他答到:这两者在黄老身上并非割裂成相互独立的碎片,他从事政治活动的觉悟和他每日从事绘画的笔墨精神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换言之,在黄宾虹看来,如笔墨之精神日趋浑厚华滋,即民族之精神自当光华天下。所以他做日课,在笔墨上下功夫,以图焕发民族之精神。这个,可不是文人情调,或只是为求增加作品润格,而是一种大修炼,一种“士夫”式的担当。这个,同黄宾虹作为一名社会活动者的内在理路完全是相通的。
    柏林自由大学的尤莉女士以流利的汉语为研讨会第三场“国际视野中的黄宾虹”的主题撰文,她的报告名为《栖霞岭下论古画——黄宾虹晚年作品中的文人画谱系与地理空间》。评议者是杨振国、尹吉男。
    尤莉以两张同名为《桃花溪图》的黄宾虹作品为例,讨论了黄老在接受白内障移除手术前后相同题材的作品所产生的变化,指出术前的视觉障碍导致画面高度抽象化、强调笔法的独立价值,而术后则笔法细致、控制得力、技法纯熟、画面清晰而丰富。
    文章更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图(画面)文(题跋)关系,大胆的提出了推论——黄宾虹的作品画面与题款内容并不总具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画面不一定反应题款所引的风格脉络,提款描述也并非如画面所呈现。其部分作品题跋反复提起北宋山水、元代绘画、董其昌及道咸年间的绘画,这与其患病的视知觉是联系十分紧密的:一方面,北宋山水画面深暗厚重,为他提供了一种画史范式,因此他将自己因患病而所见晦暗之景融入山水画创作中;另一方面,他早年积累了金石基础,带有金石风格的笔触明晰、粗放、黑重,在他眼里看得最为清晰,这类题跋可称为黄宾虹涉及文人画师承关系的“谱系型”题款。而另一类对西泠桥、栖霞岭等特定杭州景色一再重提的地点型题款,其意图并非是作品内容与实际地点的配对,而是用于表达黄宾虹自身于某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的存在,以及他与这些地点、时刻的紧密联系。
    尹吉男对尤莉的发言很感兴趣,讲述了自己与画家交往的经历来说明“画家在晚年可能都需要面临视力变差的问题”的事实。但他指出,画家因多年的绘画训练而产生的肌肉条件反射和用笔惯性,几乎不受视力变化的影响。
    杨振国首先对尤莉病理学的研究角度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示肯定与尊重,但他表示,还需考虑到黄宾虹先生丰富的学养、艺术方面的精深造诣,以及在长期的学术生涯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念,这些元素在画面上都有深刻的反映,这些元素的表现在白内障手术前后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他还指出:画家所思与画面之间关系十分复杂,这种联系可能是间接的、抽象的、精神性的,而非直接的、具体的、物质性的。
    最后一场研讨的主题是“黄宾虹的观念与情趣”,由吴敢带来名为《湖山须彩笔——<天风阁学词日记>中的黄宾虹》的发言,王鲁湘评议。吴敢从大家可能关注不到的侧面,通过对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进行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再现了黄宾虹晚年在江南上层文人圈中的真实形象,并对夏老所见的黄宾虹的书画、古玩藏品做了细致的整理。此论题不仅推进了《天风阁学词日记》的研究,也丰满了黄宾虹的形象。
    吴敢将从夏承焘日记中梳理出来的与宾翁相关的记录分为了九个部分,分别是:一,黄、夏二人相识缘起;二,黄、夏初识;三,两人交游过程与最后一面;四,一次湖上雅集;五,宾翁的收藏;六,宾翁论齐白石画诀;七,宾翁论南北文化差异;八,宾翁的政治协商会经历;九,对宾翁的四次评价。
    在评议时,王鲁湘从身上掏出一块战国玉与吴敢赏玩,以此呼应发言中关于宾翁湖上雅集的细节。他指出,作为朋友间私下的交流,黄宾虹的言论可能较其付于纸笔的言论更为极端。他还谈到黄宾虹对良渚古玉的推崇——他不仅是较早把玩、收藏良渚古玉的文人之一,他的很多画法也是对良渚古玉的模仿,尤其是作品中渍墨与色墨浑融的那种斑烂效果。
    研讨会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与会学者在阐述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热烈讨论,深刻交流,对黄宾虹进行了立体式的剖析,此举丰满黄宾虹在艺术史中的形象,也将对今后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更新的可能性。最后,许洪流对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和致谢,并表示,欢迎研究黄宾虹主题的学者、机构与博物馆合作。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董希文与油画中国风”专题研讨会综述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