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来源:艺术仓 |
青年艺术家 杨德
杨德荷花作品《清韵》
杨德罗汉作品
中国禅画历来以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为特征,在杨德的画中,不难发现这些特点,他笔下的荷花、罗汉,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自有一种卓而不群的禅意风骨,于道、于禅、于儒,皆是自然欢喜,静寂清幽。观杨德之画,乍看时静谧、孤寂,高古,静静细品之后,才可见作品中的深沉与丰富。此一点,也足可证实其十几年间一直追寻的国画艺术之魂灵。
杨德荷花作品
喜欢绘画,杨德称之为天赋,天赋与生俱来,无法解释。江南的笔墨情调,历来晰淋如绵软的秋雨,挥毫之间韵味意境皆足。而在当时的北方,村里人只求衣食之足,而未尝有习文思哲之需。好在父亲喜写书法,又乐于为村里人服务,对幼小的杨德而言,至少还有一份家源。
“我非常感恩我的父母,因为条件所限,他们不可能为我费尽心机找美术老师,他们对我的支持是一种无声的认可,只要我在画画,父母基本不打扰。在我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漫画,还有一本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百图》。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绘画美术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父亲在书上题了十二字:“刻苦学习、认真研究、扬长避短。”可见天下父母均乐见其子女之成,自身虽不能至,对于学养多少都有些向往之心。
杨德罗汉作品《福慧具足》
杨德好思好问,却不是善言语之人。他苦思冥想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却也仅仅是困扰自己而已。幼时生长环境中,并没有人可为其解答,而关于自己的追求,他已经想得很清楚,他要以绘画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我少年的时候,突然想去打工。然后就到窑厂去拉土坯,一车是800斤才2毛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拉80车。吃的馒头上都是苍蝇,环境虽然比较恶劣,但我每天晚上都会画一张画。工友们都说我很奇怪,说干活这么累,应该去打打牌,喝喝酒放松下。而对我来说,因为可以画画,所以工作再累都不苦,如果不能画画,干其他任何事都没有意义。”杨德是一位绘画的执着守卫者,他毫不讳言和绘画的结体形式。
杨德罗汉作品《十八罗汉之莲涌甘泉》
从北方到江南,杨德正是怀着一颗对绘画的赤诚之心,怀着一颗对前辈大师的敬畏之心而至,他几乎是追寻着美术大师们的足迹来到杭州,宋元明清以及后来的潘天寿、吴昌硕、林风眠、陆严少等等一些他所熟知的书画大家几乎都源于江南。
“小时候在美术课本上知道有马远,赵孟頫,陈老莲,八大,石涛,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林风眠,张大千等大家,发现很多都是江南人士或曾游历江南,杭州自古又是书画重镇,所以对杭州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学习生活在北方,对北方的画太了解,总感觉没办法进步,所以非常想到南方来学习,想看看南方到底子是什么样子,这些只通过书本是感受不到的。”从大师们传承的经典作品中,杨德懂得了吸收传统的经典来服务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将艺术的视觉之美、自然的构造之美、灵魂的纯净之美融于画面表现,开拓出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
杨德作品《竹林观世音》
钟情于传统绘画的作画方式和审美,探赜根植于传统的水墨艺术,杨德也一直勤研国学,师法艺界大德,亦深研禅学之理,将自身空灵静寂的心意融合于画间,创作出其高古脱尘、淡而有味的禅意之作。
“近期的创作,我还是想表达一些灵性的内涵,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做任何事情都是痛苦的。所以精神生活是高于物质生活的,身为画家,首先要自己去感受自然的一切物语,然后再通过作品去表达,让人们通过你的画去感受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和境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的画作,但是真正有灵魂的艺术品却是少之又少,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杨德作品《长相依绢本》
品读杨德的绘画,画面中透露出的宁静温和、空灵隽秀之气息,顿感身周的烦恼、疲惫皆已消散无踪,静谧的画面中有一种梵声的牵动,引你走进他那清静自由的世界,领略内心的欢喜,亦能感受到他笔墨间的情境和作品的天然趣合,进入物我相融的两忘境界。
杨德荷花作品
艺术简历:
杨德,生于1977年,毕业于河北美院,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高研班。杨德多年深居简出,潜心创作,“勤动案头笔,懒做画外功”。继承传统与深入生活并重,以“静气”入画,以“清幽”寓意。作品风貌独树一帜,雅俗共赏。其犹擅罗汉荷花,传统功底深厚,但又不泥于传统,作罗汉虽形貌异奇,但皆有清净之气,荷花不分品种,直取大美,以心摄心。作品《大风图》获曼谷艺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杭州市“品质生活之城”美术作品展金奖。
部分作品赏析: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荷花作品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罗汉作品
杨德陶瓷作品《大吉羊》
杨德陶瓷作品《梦觉于心》
杨德陶瓷作品《寿乐无量》
杨德陶瓷作品《照见》 责任编辑:王洁 |